【瞭望东方周刊4月30日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停车领域的广泛应用,智慧化正在成为缓解停车难的突破口。智慧停车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停车难、乱停车”等问题?聚焦智慧停车,记者近日专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东。

2023年7月8日,市民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公共停车场里为电动车充电。该停车场建设了棚顶光伏发电设施。

 

 

▌ 智慧停车是市场选择

 

瞭望东方周刊:既然政府鼓励汽车消费,为什么不能多建一些停车位,甚至直接实现免费停车呢?

程世东:鼓励汽车消费,是因为汽车进入家庭能够提高生活质量,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体现。网约车和自动驾驶的普及并不能显著降低私人小汽车拥有量,因为汽车除了作为代步工具的基础功能,还有延长出行半径和拓展生活空间的功能。但从城市治理特别是交通治理角度,小汽车使用要掌握好适用时间和场景,政府部门要以科学政策措施引导市民合理购车、用车。如果在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建设停车场,受土地稀缺性影响,停车成本必然十分高昂。

这里需要明确一个根本性认识:停车场和道路性质不同。道路是政府投资修建的公共设施,而大部分停车场(停车位)是个人或企业为满足自身需求而建设或购买的私人财产。路内停车占用道路资源,城市道路是依靠公共税收修建的,所以如果道路停车免费,意味着停车人占用了所有人的资源,有失公平。

在欧美国家和香港等地区,停车已经完全市场化。比如香港,购买一个停车位均价200万港币(约合184万元人民币),价格远超汽车本身。目前,香港的机动车保有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北上广深的1/4。高昂的停车成本成为制约相关地区市民买车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治好停车难这一城市顽疾,必须遵循市场化和法治化的路径。智慧停车就是一个市场化的重要选择。停车行业运用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在企业停车收费运营管理、公众停车诱导和政府行业监管三方面提升智能化水平,不但给用户更好服务,而且助力经营企业提升运营效率,对政府来说,智慧停车更是提升城市交通治理数字化水平的重要内容。

 

《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国内智慧停车发展状况如何?离“全市一个停车场”的目标还有多远?

程世东:中国智慧停车脱胎于各行各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全球范围内,中国是智慧停车普及最广泛的国家。尤其是,近些年以路内停车电子收费为核心的政府层面智慧停车发展很快,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首先是减少人力成本,避免收费“跑冒滴漏”。现在很少看到路边停车收费大爷了,也不会再有“不开发票少收几块钱”的灰色操作空间。其次,智慧停车让司机的停车行为更加自觉、文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乱停车问题。三是在一些中小城市,政府先做好路边停车电子收费的基础设施,就有机会以出让公共停车位特许经营权来招商。因此,路内电子收费在全国普及率很高,目前已普及到了县城,预计再过三五年就会实现基本普及。

当更多停车场收费和管理走向智慧化,就需要建立“全市一个停车场”的城市级平台。从目前来看,建设这样的平台,难的不是技术,而是不少停车经营企业不愿意加入。有企业仍有顾虑,担心其企业信息被平台获取。目前,许多城市政府正在积极推进,推动新建停车场备案时须与政府指定的平台对接数据,才能实现合法经营。部分城市的数据联通接入率已经很高,有的达到了80%甚至90%,但数据接入率高,不意味着信息共享能做到及时、准确、连续。下一阶段,要进一步探索城市平台与停车经营企业建立双方共赢、可持续的商业合作模式,实现数据的全面打通,如此才能让“全市一个停车场”照进现实。

 

 

▌ 技术适用,模式创新
《瞭望东方周刊》:智慧停车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水平,还能带动相关消费潜能的释放。目前,哪些城市的智慧停车做得比较好?

程世东:从路内电子收费系统的普及和管理能力的角度来说,北京、深圳、合肥、杭州等一些城市做得都不错。以北京为例,早在2019年,北京就开展了道路停车电子收费改革,采用高位视频为主的技术实现智慧停车管理,现在全市基本已实现“经营性收费”转为“政府非税收入”、人工现场收费转为电子收费的转变。

 

2022年4月17日,深圳,盐田北高层立体综合车场

 

北京还在持续挖掘停车数据价值来推动精细化交通治理,具体来说,就是分析每一条街道停车情况,如果总是有较多空余车位,则可以取消一部分,还路于行;如果总是停得很满,则可以采取提高停车价格、限制长时间停车等措施来降低、分散需求。

最近,北京市又开放共享了全市接入网络的停车场实时使用状态数据,公众可以通过“北京交通”或高德、百度地图等软件查到相关停车场每个时刻是紧张还是空闲等不同状态,帮助人们更好地选择停车和出行方式,可以说在建设“全市一个停车场”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瞭望东方周刊》:从北京、杭州等城市先行先试的经验出发,各地城市在推进智慧停车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程世东:首先,路内电子收费选择经济合理且适用的技术方案至关重要,因为不同技术方案各有优劣,且成本效益不尽相同。一些地方可能片面追求高端技术,导致成本高而效果不一定好。

其次,迫切需要创新城市级平台与企业的合作模式,提升停车经营企业参与城市级平台的意愿和动力,保障城市级停车数据的准确、及时、共享。一些城市虽然在信息接入率方面做得不错,但以市民的认可和评价为标准,体验还不尽如人意。

第三,全国范围内,停车领域政府行业监管平台的建设目前相对薄弱。监管平台不同于面向市民的“全市一个停车场”平台,它是政府使用,用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行业监管效率的平台。随着行业的发展,监管标准的细化,这个平台的潜力会越来越大,将成为城市交通治理智慧化的有力支撑。

 

2024年4月10日,北京站地下停车场动态监测系统

 

▌ 以法治化推动市场化

《瞭望东方周刊》:如果说智慧停车是市场化解决停车难的选择,那么法治化解决停车难的路径是怎样的?目前,国家层面尚无专门针对机动车停车场管理的法律和行政法规,这是否影响了城市停车难问题的解决?

程世东:近两年,不少城市已在停车领域进行了立法尝试,一些因地制宜的“停车管理条例”,让当地智慧停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不过,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指导和规范,各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求来制定法规,导致条文有所差异。

 

2022年7月3日,江苏常州,城市交通干道沿线的智慧停车位和感应桩

 

法治化包括立法和执法两个方面。相较于立法,执法不到位是更为迫切的问题。“乱停车导致停车难,停车难导致乱停车”的怪圈背后,就是执法不到位。尽管《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乱停车行为有规定,处罚力度合理,但执法的范围和程度远远不够。例如,摄像头主要安装在主干路上,许多小路上则没有,导致停车执法的监控并不全面。如果乱停十次只会被处罚一次,也容易让人们心存侥幸。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城市停车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解读,引导公众建立积极参与、共建共享、有偿使用等观念。在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市场决定停车价格上涨,建设停车场变得有利可图,就会有更多企业愿意投资停车场、升级停车技术。免费或低价的东西永远不够用,这是客观规律。

日本、欧美、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很早就制定了完善的停车法规。目前,我国国家层面尚无独立的停车法规,亟待国家层面对停车进行立法,推进停车管理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目博动态  ————————————